如何用20年带领中国崛起:是天佑中华更是“自助者天助”
2025-01-05 铸轧带材
他复出时的世界,距离11年前他离开北京时那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似乎变得熟悉而又陌生了。
1973年底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之后,以部分阿拉伯国家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借反对以色列之机收回了原油定价权。
短短几天之内,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飙升到10.651美元,酿成了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在经济萧条的一片哀鸿声中,信奉“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了保住自家的饭碗很快在相互之间筑起了贸易壁垒。
首先是强势崛起的欧共体在本国农民的强烈呼声下针对美国输入的农产品收取了高额保护性关税,美国政府立即向世贸组织的前身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起申诉。
在打官司的同时,从来不肯吃亏的美国国会以牙还牙,也要求政府向进口的欧共体农产品两次收取惩罚性关税,一时间大西洋两岸的贸易战场烽烟四起。
1970年代后期快速地发展的日本在纺织、家电、钢铁等领域迅猛发展,隐隐有后来居上之势,并向美国本土大肆进军占领当地市场,这令美国的资本家们非常不安。
借着大打贸易战的机会美国开始向日本施压,由于在政治领域日本只能对美国唯命是从,最终日本政府于1977年被迫签订了所谓的“自愿出口限制协议”,限制本国对美出口有关产品总量。
但这并不是美日贸易战的结束,相反,从1970年代末开始日美两国在汽车、半导体、电信等行业连续发生贸易摩擦,冲突不断。
虽然表面上不得不服软,但日本人心里依旧很不爽,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早已不是三十年前那个跟穷瘪三一样的日本了,凭什么就要任老美鱼肉?
是啊,70年代末的日本实在太有钱了,1968年日本GDP超越当时的联邦德国跃居世界第2,随后10年又实现了井喷式发展,而欧美国家的经济却因为石油危机而停滞不前。
1978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总产值约等于美国人均国民总产值的83%,而在10年前只相当于美国的31%。
1971年底,日本所持有的美元储备甚至比美国政府还多,在美元直接和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日本只要愿意就可以把美国国库的黄金储备全部买空!
日本人志得意满,没想到1973年美国政府突然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兑黄金比率顿时狂泄。
1971年底,1盎司黄金兑35美元,到了1975年就变成了1盎司黄金兑200美元,而1980年则变成1盎司黄金兑850美元了!日本好不容易给美国打工三十年攒下来的财富,几乎在短短一两年之间就被洗劫大半。
尽管一次次被美国欺负剥削,可政治上、军事上完全仰人鼻息的日本只能打落了牙往肚里咽,到70年代末期,两国在经济和贸易领域的矛盾日益凸显。
敏锐地看到,美国与其西方盟国之间即便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美苏冷战依然是国际政治博弈的主流。
1960年代中苏关系转向紧张之后,毛主席基于“不能同时和两霸对抗”的战略判断迅速调整了中美关系,这使得中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最险恶局面。
在毛主席的运筹帷幄之下,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访华,这一举动震惊了世界,同时也使得苏联不敢轻举妄动。
1977年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的苏联国力依然强盛,为了支撑其称霸世界的野心,苏联大力扶持越南,试图一南一北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夹,这使得中国的国防开支不断增长。
我们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因为霸权主义者有疯狂性,不明白他们在啥地方制造一点什么小事情,就可能挑起战争……我们决不能荒度时间,要加紧备战工作。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在南北两线保持大量的常规武力,仅以员额人数而言就超过了600万人,这还不包括数量可观的铁道兵、工程兵部队。
在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的1979年,中国当年的军费支出为160亿美元,占了当时国家财政支出的18%和GDP的6%。
这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就算是一贯号称穷兵黩武的美国,其2022年国防预算也只占GDP的3.5%。
由于中国当时的家底太薄,这样大额的军事支出实在是难以负担之重,若无法改变这样的局面,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就将遭到严重影响。
1978年才72岁的勃列日涅夫已经百病缠身,如同他所主宰的那个老大帝国一样每况愈下。
但他似乎还没意识到国家的核心已发生了巨大问题,仍然驾驶着苏联这辆钢铁战车在制霸全球的路上狂奔不已。
论年龄,比勃列日涅夫还要大2岁,论眼光却比他看得更远,凭借多年主持中央和地方经济工作的经验,他已经预计到了长期维持高额军费对国计民生以及对国家盛衰存亡的巨大负面影响。
中国又有句老话:“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夕”,任何看似强大的力量如果过度使用,则必定不能持久。
中国有股老话“东方不亮西方亮”,既然美国不是那么靠得住,日本的目光便开始向西转,看向了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不久的中国。
在政治层面,日本希望在亚太事务中获得中国的更多支持,以此来实现其对东南亚的影响力。尽管遭到右翼分子的疯狂,但时任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依然很有眼光地认为,日本的朋友圈里没有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福田是个老谋深算的高端政治玩家,他上台之后推出的“全方位和平外交”试图与曾经饱受日本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解”,从而改善日本的国际形象,其背后的图谋绝非一朝一夕。
1970年代末的中国和日本,就好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属于互有所求,各取所需的关系。
在经济层面,日本有钱、有技术,但缺工业原料、缺劳动力,而中国有工业原料、有劳动力,但没钱、没技术。
1978年10月22日-29日,访问日本,他这次出访的主要任务,是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的仪式。
但另一层目的,就是联络日本工商界的力量,向他们发出到中国投资创业的信号。
包括当时新日铁的社长稻山嘉宽、松下公司的董事长松下幸之助等人在内,精明的日本商人当然接住了这根递来的橄榄枝。
这里的基础设施太落后!机场压根没几个,码头只能停靠几万吨的普通货船,公路、铁路虽然有不少,但相对于这么大的国家依然完全不够。
最要命的是中国铁路跟日本的新干线相比速度太慢效率太低,就算用火车拉,工业原料也拉不出去多少。
既然要造码头、造铁路、造公路、造机场,就必须有大量的钢材、水泥、混凝土。
1978年12月23日,就在伟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当时的“宝山钢铁厂”、后来的宝钢集团在中国上海宝山区长江之畔打下第一根桩。
在1970年代初期,中国的钢铁产能虽然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论设备、论技术和西方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号称“新中国工业骄子”的长春一汽生产的红旗轿车,虽然一直都是国人心中的骄傲,但因为炼钢水平有限,在1980年代以前只可以使用热轧钢板,这种钢板厚重易生锈,而且光洁度差。
而此时包括美国的通用、日本的丰田、德国的大众、法国的雪铁龙在内,欧美工业强国生产的汽车早就使用了先进的冷轧钢板,其耐久性和美观度足以秒杀国产汽车。
在君津铁厂,亲眼看到新日铁的高炉容积达到了惊人的3273立方米,而中国的高炉容积仅数百立方米,更不要说中国钢厂的工程师们连“自动化”是个啥都没听说过。
说起当时中国钢厂使用的横列式轧机,那简直是又累又苦又危险,每秒轧钢的速度只有5-6米,而且由于需要人工喂钢,一个不留神钢条可能就会蹦出来,把操作工扎个对穿。
让访日的中国工业部门负责们深感震撼的是,新日铁已经使用自动全连轧,每秒轧钢70米。
钢铁是世界强国的基石,没有先进炼钢业的工业就不能算现代工业,所以访日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我懂了什么是现代化了。这并非只是感性之词。
在的关怀下,1979年中日双方谈妥了第一批6个援建项目,总共3300亿日元的经济援助。
按照当时的汇率,3300亿日元相当于17亿美元,可别小看这17亿美元,1979年我们的祖国的外汇存底一共才8.4亿美元而已。
从1978年末到2000年代初期,在二十多年时间里,日本的援建项目包括公路、机场、铁路、发电站等大型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环境保护等重要公共设施,以及上万公里的铁路电气化设施。
眼看日本人捷足先登,在中国陆续开厂创业,并且已经收获利润,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坐不住了。
恰恰在这时,小平决策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只用一个月时间就打残了“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越南,苏联的领导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其试图南北夹击中国的计划就彻底破灭了。
越南的迅速溃败无疑给了苏联方面当头一棒。既然从南边不行,那么从西边行不行?1979年12月,苏联出动数十万大军悍然入侵阿富汗。
苏联在亚洲的咄咄逼人和在欧洲的步步为营让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1979年8月,美国副总统蒙代尔访华并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面对中国未来的精英们他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1980年底,罗纳德·里根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后立即开始在中美之间着手下一盘大棋。
对于里根的手段和想法,是十分清楚的:这个演员出身的总统既想要中国给自己站台助威,又不愿意百分之百地帮助中国。
当然,勃列日涅夫也好,里根也罢,都还没有真正了解的厉害,纵观整个80年代,中国没有和美苏任一方结盟,但却争到了远比结盟更大的利益和主动权。
20世纪中国国运的第二次巨大飞跃来自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之本来自于中国打开国门,加入世界。
1980年-1982年,美国商人一共签下了38.3亿美元的对华直接投资合同,以后逐年增长,到1988年达到340亿美元。
1979年,可口可乐在北京饭店拥有了第一个柜台,IBM在沈阳生产了第一台中型计算机;次年,美商投资的北京长城饭店成为第一家外商直接投资饭店;1985年,英特尔进军中国,摩托罗拉生产的“大哥大”也悄然在中国南方流行起来……
美国对华产业转移中包括了一部分的军事技术和装备转让,到1988年为止,双方一共签订了8亿多美元的军售和相关合作合同。
当年美国人卖给中国16架拆除了武器装备的“黑鹰”,直到30年后的汶川大地震时依然在发挥作用。
更让美国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人靠着“逆向开发”的种族天赋技能树,在美国货的基础上自己研发和改进了一大批武器装备。
大量美国企业涌入中国,除了赚走了成捆的钞票,也带来了成套技术设备、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可拿来向外国人买技术和设备的外汇。
没办法,当时老外不认人民币,只认美元,所以我们想要进口技术和设备就必须得有外汇。
为了争回被西方甩开的距离,整个80年代中国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地投入于工业技术升级,通过挣到的外汇一共引进了4000多项技术,覆盖了家电行业,汽车行业,重卡行业,工程机械行业,钢铁行业,食品,纺织,电力电气,家电,煤炭,化工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
那是继1950年代之后又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一时间百业生发,万象更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景象再一次回到了中华大地。
1980年1月1日,济宁的几家企业依靠引进的日本推土机技术合并成立了“山东推土机总厂”,多年后它成为了世界推土机行业的龙头老大“山推股份”。
1984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多年后它有了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青岛海尔。
1983年,中国重汽公司向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引进了“斯太尔”重型汽车和配套的ZF变速箱、转向器和富勒变速器技术,从此一举奠定了中国变成全球最大重型卡车生产国的地位。
1978年10月21日,美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托马斯·墨菲向中方提出,希望能够通过“合资经营”的方式,与中方共同建设一家汽车生产厂。
当时谁也没听说过“合资经营”这种东西,分管副总理谷牧向请示,阅后不但画了圈,还写下了“合资经营可以办”的重要批示。
这里还有被很多人忽视的一点: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就做过雷诺汽车公司的钳工,对于西方汽车工业现代化大生产的力量深有体会。
随着拍板背书,“中外合资”这种新事物在中国轰轰烈烈地推广起来:北京市引进了美国的“吉普”,西安市引进了日本的“铃木”,广州市引进了法国的“标志”,上海市则引进了德国的“大众”。
1991年,在上海大众汽车厂亲眼看到一辆辆崭新的桑塔纳汽车开下流水线之后对上海的领导高兴地说:
“如果不开放,我们造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反映在所有的领域,不只是汽车这个行业。”
当然,任何一个看懂美国发展史的人都清楚:美国永远不可能无私地帮助其他几个国家,恰恰相反,他的每一分投资最终都是要通过割韭菜或者剪羊毛的方式赚回来的。
经过40年发展和恢复,到1980年代中期日本的财富已经膨胀到了夸张的程度:
Shuwa买下了花旗广场,财大气粗的日本安田公司还以58.2亿日元的天价,买下了梵高那幅享誉世界的《向日葵》。
日本人再一次得意忘形了,他们放言:只要把东京的土地卖掉,就能买下整个美国!
这样的韭菜美国人能放着不割?于是1985年9月美国联合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在半打半拉的情况下迫使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由于日元对美元汇率飙涨,日本经济泡沫逐步扩大,最终在1990年代中期因为泡沫破裂爆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日本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在经济领域和美国叫板。
大国政治博弈不是玩游戏过家家,明面上温文尔雅言笑晏晏,背后说不定就是刀刀见血生死相搏。
眼看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继日本之后又发展了起来,美国人自然又开始动起了薅东南亚羊毛的脑筋。
借1997金融危机收割东南亚之后,美国投机商们自然顺带着瞄上了已经有了一些家底的中国。
因为中国和美国之前掠夺过的那些国家们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此时的中国不仅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核武器的军事强国,还是一个拥有巨大国内市场和现代化工业体系的经济大国。
这就是毛主席那一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以为首的集体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资本外逃促使欧美产业进一步对华转移,反而让中国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从1977年到1997年,二十年间中国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但这艘满载十多亿人的大船却依然乘风破浪,稳稳向前。
是天佑中华,还是自助者天助?我想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该回答:是天佑中华,更是自助者天助!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